爱听电台
图书目录
分享
    对口译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无论是同传还是交传,对于译员的考验都远不止于知识、记忆和技巧。难以预见的现场情况和巨大的心理压力都可能让一名准备充裕的译员临场乱了阵脚。今天我们邀请了德国驻沪总领事馆资深高翻黄霄翎与我们分享她从事口译的心路历程,谈谈口译员究竟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份挑战颇多的工作。

    本期嘉宾:黄霄翎

    德国驻沪总领事馆资深高翻,全国首位获得德国外交部德汉同传资格证的中国译员。从译二十余年来,曾为包括四任德国总统在内的政治经济界要人翻译,并在长三角地区开设口译课。


    在宁波大学和复旦大学讲座的基础上诞生的《译家之言——德语口译》继2012年问世后已印刷三次,其间我也长了四岁。若称《译家之言》为一名巅峰期译员意气风发的总结之举,那么四年后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再度牵手、为喜马拉雅FM制作的《同传十讲:资深高翻黄霄翎带你入行》音频专辑则是一个初识人生秋意的译员的反思之作。


    在《译家之言》中,我总结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作的口译实践经验和心得,就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这两种最重要的口译类型,介绍了口译的特点、硬软件要求、准备工作、短期记忆、笔记诀窍和实战技巧,并对德语和口译教学提出建议,甚至把译事提到人生至高点:“口译的成败并不仅仅关乎口译本身,而是关乎整个人生。译员的整体人生观决定了他的口译质量。要学好德语和口译,不存在速成法,要把它作为人生的一项功课,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今日的我依然相信这一点:拿译事当易事的人成不了好译员,因为译事既重要,又难做。不过我现在有一个新想法:译员若是太把译事当回事,也会出问题。


    近年来,我的口译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新”:内容新、形式新、要求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得口译领域的比重变了,金融和IT跃升为重点领域;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使得多国参与的活动数量上升,口译中用英语的场合越来越多;为与智能时代长大的新人类接轨,活动形式更加活泼和快节奏,使用同传的比例提高。


    针对这些新现象,颇有忧患意识的我决心奋起直追,努力弥合知识缺口并提高英语水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自身素质确有提高,但遗憾的是,现实变化的速度时常超过我的应变速度,使我顾此失彼。比如前不久,我为一位德国名画家翻译个展开幕式致辞。与很多任性的艺术界人士一样,画家既无发言稿,临场也不透露发言要点。我查了些资料,做好了在画家不知所云的情况下“意译”的准备,可惜现场情况比我预料得更糟:画家发言时,我在台边站着,一句也听不清。原因是多方面的:场地太高太大;话筒设置没有照顾译员;画家不擅长当众讲话,而且因右耳失聪,声音控制不好,忽高忽低的,于是我只能靠偶尔飘到耳朵里的个别单词“深度演绎”。事后复原当时的情形,我能否做得更好呢?很难。当然,我可以秀出女汉子本色,悍然跑到舞台中间去和画家并肩讲话,这是唯一能保证我听清发言的办法。可在这样一个宏大规整的喜庆场面,译员突然“窜岗”必定会喧宾夺主,破坏气氛,让主办方难堪,最终更加损害活动效果。


    再举一位同行走麦城的例子:一位享誉多年的中国官方资深高翻在一档高级别专业讨论会上做汉译德同传,结果遭到德方众口一词的投诉。此人前一天夜里才拿到七十页会议资料,根本来不及看,汉译德又本就更费时间,她只好说得飞快,但因德语并非她的母语,情急之下难免语无伦次、令听众费解。


    因为场地、设备、讲话人、讲话稿等口译要素出现瑕疵或突变而严重影响翻译效果的事例比比皆是,而且往往无法避免。译员若是个严肃、敬业、追求完美、自尊心强的性格,难免时常感到伤心懊丧,久而久之会对口译产生畏难和逃避的情绪, 最终彻底放弃,这也就是许多尚在盛年的优秀译员激流勇退的重要原因。


    这里貌似出现了一个矛盾:轻视译事显然不行,因为译员不下苦功肯定成不了材,但是过犹不及,追求完美、把译事看得太重也会出问题,因为心理压力太大不但会影响现场口译质量,而且会损害译员的身心健康。所以译员必须找到一种平衡。


    在《译家之言》中我曾提倡优秀译员追求“神品”,树立把口译当作一项高尚的、值得投入毕生精力的事业来追求的志向。这一主张我今日依然坚持,我本人也是一直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档任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但是与此同时,我对口译产生了一个新的、辩证的认识:总体上来说,口译是一项重要的、值得投入毕生精力追求的高尚事业,但具体到某一档任务时,译事只是整体的一个环节,不能要求什么都围着它转。而且它也不是一件单凭译员的水平和个人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而是受到众多因素的牵制,所以译员最好从一开始就不追求“成功”,而是只求尽到最大努力:准备得尽可能充分、临场尽可能发挥好、尽可能机智灵活地应对每起突发事件。


    再说译员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必需的,没有自尊心、不爱惜羽毛的译员绝不会认真对待每一档任务。但是译员自尊得要有节制,要控制在对事不对人的层面上,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并非专程来享受掌声的明星,而是提供配套服务、配合主角把戏演好的配角。从这个角度来看,译员本身并没有什么“面子”可言,自然也就不必怕“丢面子”,不必管自己的形象是否高大,而只要管自己的存在是否有助于“成事”就行了。换句俗话来说就是:译员要有一颗“平常心”。


    那么译事究竟可以当易事吗?我主张译员平时要“不敢”,即不能把翻译事业看容易了,需要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但是到了现场,译员又要“敢”,要持一种平易坦然的心态对待任务,这两种貌似矛盾的心态相结合才最有助于成就译事,也最有助于成就译员。德国哲学家威廉·施密德曾在《幸福》一书中写道:“充实的生活宛若在正负两极之间呼吸;越是走在窄路上,越是要吸入对自己有益的气息”,这也是我想与《译家之言》的读者和《同传十讲》的听众分享的人生感悟。



    今天黄霄翎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作为资深高翻,是如何看待口译事业,处理口译任务,把握好心态平衡的,相信对于有志于从事口译工作,甚至是刚入行不久、心生迷茫的新手来说,都是非常具有启迪性的宝贵经验。如果大家还想要了解同传的实战攻略,欢迎到喜马拉雅FM收听黄霄翎老师的专辑。


    专辑链接:http://www.ximalaya.com/42204035/album/5550466